私營安老院長者調查結果:
四成長者因突發病痛預約上門診症
定期到診醫生未能滿足長者醫療需求
(2017年12月13日)本地社企「老友所醫」(DoctorNOW NEEDS)今日公佈一項有關本港私營安老院舍長者醫療需求的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雖然安老院舍定期有到診醫生到訪,但有四成受訪長者表示曾因突發需要而要使用院舍到診醫生以外的預約上門門診醫療服務,顯示定期到診醫生未能滿足院舍長者的醫療需要。
該項調查於今年8月至10月期間進行,「老友所醫」先後於14間私營安老院以問卷形式訪問116名年介乎60至75歲的院舍長者(到訪院舍的院友約有一半為行動不便)。結果發現,三成受訪長者表示過去三個月看醫生的次數有2至4次,而出外求診時,82%受訪長者表示需要家人/照顧者或院舍陪診員陪同,其中需要院舍陪診員陪同求診佔38%。部分受訪院舍安排陪診員的收費,由每小時50元至110元,若以每次看診時間至少三至四個小時計算,即每次陪診費用至少由150元至440元不等,需要由院舍長者額外支付。
四分一院友不適選擇非即日求醫
調查又指出,雖然超過九成受訪長者(93%)認為「所住院舍需要安排到診醫生定期巡院」,理由大多是「方便(不用陪診)」和「行動不便」,但只有88名受訪長者表示其院舍有安排到診醫生巡院,而在過去一個月,逾六成受訪長者表示曾因感冒、咳嗽等普通科病痛先後向到診醫生求診。然而,在115名受訪長者中(有一個樣本沒有回應),有四成表示會因突發需要而使用預約上門門診服務(即到診醫生以外的醫療服務)。反映現行到診醫生服務未能滿足院舍長者的醫療需要。
另外,超過七成受訪長者(77%)遇到身體不適時選擇非即日求醫,理由除「認為小毛病沒有必要求診」(70%)外,「行動不便」(18.5%)及「不希望加重家人或照顧者負擔」(18.5%),也是原因之一。
今年78歲的梁伯,入住大角咀安老院已五年。曾於1999年底輕微中風,影響右半身的活動能力,出入也需依賴拐杖。今年初濕疹復發,院舍替他預約「老友所醫」的醫生上門診症。梁伯說:「上門診症服務很方便,不用我撐着拐杖睇醫生。醫生又細心,即日便可速遞藥物給我,需要覆診的話,又可透過平板電腦進行免費視像診症。而家年紀大、體力差、行路又不方便,每次睇醫生,至少也要四個小時。但要出外睇醫生,我都沒有叫院舍陪診員陪同,因為要支付約200元陪診費啊!」
根據社署《安老院實務守則》建議,安老院舍安排註冊醫生每兩周到診一至兩次。安心居護老中心每月也安排到診醫生定期為院舍長者診症,但該中心院長袁院長表示,在到診醫生非到診的日子,尤在大時大節或長假期,較多私家醫生診所休息,院舍長者除前往公立醫院外,若有醫生能到院舍上門診症,減輕院舍人手壓力之餘,也減輕公立醫院急症室的壓力。
提供上門診症服務 填補服務缺口
專為院舍長者而設的上門及視像診症預約平台「老友所醫」創辦人馮治本醫生表示:「透過今次調查,反映院舍『老友記』的醫療需求相當大,但現行服務根本無法滿足他們的需要。而『老友所醫』提供的上門門診預約平台服務,正是補足現時的服務缺口,讓『老友記』能獲得及時而適切的醫療服務。由於陪診費無法從醫療券中扣除,加上每次陪診費高昂,影響院友的求診意欲,自以為小病小痛便不前往求診,直至病情嚴重時才前往公立醫院,變相加劇公營醫療的壓力。」
馮醫生指出,調查發現有四成受訪長者曾因突發需要而使用上門門診服務,足見老友記對服務的需要。為讓更多老友記毋須再「諱疾忌醫」,「老友所醫」已申請基金支援沒有申領醫療券或已用畢醫療券的基層長者,讓他們老有所醫。
– 完 –
過去一年小統計
– 30位私家醫生加入平台,釋放私人執業醫生的閒置時間。
– 服務逾60間安老院舍
– 提供1600次醫療服務
– 院舍長者使用急症室及入院減少10%至20%,推算為公立醫院節省港幣450萬元
有關「老友所醫」needs.doctornow.hk/
「老友所醫」成立於2016年,以社會企業模式營運。是本港首創、結合資訊科技和醫療服務的共享平台,配對社區的私家醫生,為安老院舍及居家的長者提供上門診症及遙距視像診症服務。目標是加強社區的長者基層醫療,促進長者身心健康,減少使用急症室和入住醫院的機會;減少長者對入住安老院的需求,真正體現居家安老,自主安享頤年和融入社區。